像導大推這部片,這部片呈現了台灣教育真實的面貌,讓我們更進一步反思我們教育制度及資源分配的問題。
導演:林正盛
故事大綱:
「我們的孩子」紀錄片,呈現都會與偏遠地區孩子的學習、生活處境差距。
紀錄片以台北市民權國小和林正盛的母校─台東泰源國小作為對比。同樣是六年級的學生,民權國小的韓維早上六點鐘出門,由爸爸開車送到學校;泰源國小的田子則是起床,煮完全家人的早餐之後,才走路去搭校車到學校。
下午五點鐘,韓維到安親班寫功課、吃點心,然後再到英語補習班上課到七點半;而在台東的部落,一名小男生在父親希望「讓小孩過童年」的情況下,和其他孩子在山林裡的溪水中逗弄螃蟹。
民權國小全校師生有二千一百多人,英文老師上課時,學生的課桌上也放著電子英文字典;而泰源國小全校師生有一百五十五人,卻沒有一位專任英文教師。
觀後心得:
這部片是我四月份去參加學校所辦的「原住民影展」活動時所觀看的片子,片中明顯地呈現出都會與鄉村間教育資源的差距,不管是硬體設備或師資人才等,在台東的泰源國小的小朋友遠比生活在大都會裡的小朋友少了更多的教育資源,不過他們比都會小朋友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大自然,並從自然環境中學習成長。
全片的主軸在於強調都會與鄉村間的對比關係,我們往往會看到都會的小朋友不管假日或非假日都是在安親班、才藝班及補習班間度過的,只有偶爾一個周末的下午家人會陪同他們去打打籃球、騎騎腳踏車等做一些戶外的郊遊活動;反觀在山上生活的孩子們,大自然就是他們生活的教室,他們每天都在自然的環境下打棒球與學習,雖然他們的教育資源沒有都會區來的充足且多樣,但他們十分珍惜著這些資源,像是泰源國小的校長為了募集建造他們學校的圖書室,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建構完成,讓遠在山區的小朋友能有上網學習的機會及閱讀課外讀物的機會。
不過,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在鄉村地區生活的家長如果他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不會讓小朋友在這裡學習,反而喜歡往較為都會區的地區發展。在這邊生活的家長大部分都是社經地位較為弱勢的一群,而且原住民占大多數,他們平常時間都忙碌於工作,沒時間照顧小朋友,而他們學校的小朋友大多數(尤其是男生)都參加棒球隊的原因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的興趣而已,有些時候是因為家長工作沒辦法照顧他們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他們在學科上比不上都會區的小朋友,所以在體育(尤其是棒球)上發展才有可能在社會上立足。我們從一個現象中就可以看得出來─「王建民」,王建民無疑地是台灣棒球中一個極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本片中他也是孩子們間流傳的偶像,不論是都會與鄉村都存在著他的「影子」,但是有一個弔詭的地方是都會區的小朋友雖然崇拜王建民,每次都有收集他的卡片及簽名棒球等…,可是他們卻始終成為不了像王建明那樣的人;相反地,在山區的小孩沒有收集卡片及簽名棒球,但是他們卻不斷地苦練著棒球,期待有朝一日能成為王建明一樣站在大聯盟的投手丘上為台灣爭光,在此,王建明就像是活在他們心中的一個典範人物,他們不斷朝著心目中的典範邁進;相反地,在都會區的小朋友就只能把王建明當成卡片上一個表面的偶像,其實他們自己也很清楚他們不可能成為像王建明那樣的人,所以只能停留在表面上的崇拜而已。
最後,我從這部片中得到了一個啟發,我們往往認為對於孩子是好的東西,往往並非是孩子想要的,就像是都會區許多擔心孩子們會輸在起跑點上的家長,從小就給孩子們補東補西的,反而把孩子們這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時光給抹滅掉,他們每天都背著沉重的書包,雙手提著沉重的書袋及水壺,每天下課的路線就是安親班、才藝班及補習班三個地方,家長都已經幫孩子們選好將來要走什麼路了,現在孩子只要照著家長的劇本走就有可能會成為他們心目中所認定「典範」,不過這個典範真的是孩子們最終想從事的「典範」嗎?我坦承我過過像影片中那些在都會區孩子的生活,可是倒頭來這些生活真的是我所想要的嗎?或許不一定;難倒小時候補過的才藝長大就會依這些才藝來吃飯嗎?我看應該是少又少。我想看過這部片的觀眾們或許應該思考著,我們能為我們的孩子做些什麼?是讓他們自己決定還是你幫他們做決定呢?
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