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日劇小評─仁醫 part2

有人說一部好的戲劇,有兩個元素是很重要的─劇本及演員。就劇本而言,我還瞞佩服編劇跳脫原著劇情,把劇情變得更高潮迭起。像是貫穿本劇中的隱形人物「未來」(醫生的未婚妻),原著漫畫中是沒有這角色的存在,但編劇卻把她寫的有聲有色,彷彿它跟著醫生穿越時空來到江戶一樣;另一方面,我覺得編劇最厲害的地方是她著重於每個人的內心戲部分(就連配角都有內心戲)這是很難在只有一季日劇中表現出來的,往往戲劇都會因為票房的考量盡請一些青春偶像表演出耍帥的姿勢,或安排一些搞笑的橋段衝收視率。但我在這部戲中沒有看到這些元素,他們著重的部份是心理層面的東西,有時候一個轉身一句話都有戲可言,真是讓我開了眼界,演一部日劇居然跟演電影的感覺是差不多的。

再者,我不得不大聲地說,這部戲的演員真的演的太好太棒啦!
如果這部戲是拍成電影的話,我看男女主角都包了,尤其是大澤大叔真的太厲害!


我之前看過他的戲像是「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情」、「穿越時空的地下鐵」等…他的表現都讓我嘖嘖稱讚,像是穿越時空的地下鐵中他跟他穿越時空的兒子在搭地鐵時的真情流露,更是讓我掉了不少眼淚。然而,他在這部戲中飾演回到過去的現在醫生,他在江戶時遇到了很多事情讓他慢慢地改變了過去種種不快的事情;在這部戲中他掉眼淚的次數算是最多,他的哭不是因為懷念過往而哭,而是看到很多位生命奮鬥人們的哭,為了這個國家奮鬥的人們哭…,我想說的是男人流淚不可恥,流淚是留在該留的地方,那才是男人最美的地方。


中谷美紀
另一位女主角,中谷美紀他分別扮演著兩個角色─野風及未來,未來是醫生的未婚妻,因為一次得手術而變成植物人;野風則是江戶時代的「花魁」,雖然一心嚮往自由卻被困在花街中。先說中谷美紀好了,我對她的認識也是近幾年來的事(雖然她已經拍過好幾部日劇),像是「電車男」、「松子悲慘的一生」都是她的代表作,尤其他在松子一劇中從老師演到妓女再演到殺人犯,無不是展現出她驚人的演技。在仁劇中她則是再披上華麗的服飾扮演花魁,因為之前知道她演技是什麼樣,所以在此劇中還瞞想看看面對重複的角色是怎麼樣的演法,結果果然出乎我意料之外,尤其幾場獨白戲讓我看到她如火純精的演技,像是有一幕她在送走因的梅毒而不久於人世的姊姊,那種戲劇的張力是不能小覷的,她的眼淚不像水龍頭一樣宣洩而下,而是能自動控制的演到最後才落下了幾滴,這一幕讓我看了傻眼也很佩服她真的把角色詮釋的之好,她同時把花魁的驕縱及穩重詮釋的恰到好處。




另外兩位配角(綾瀨遙及內野聖陽)我就不多加解說,因為兩位主角都太厲害了,反倒是他們的戲被瓜分掉,不過話說綾瀨遙的戲明明比中谷多卻還是被搶走,可是這也沒辦法人家姊姊太會演了= =,而內野聖陽飾演坂本龍馬,他把坂本的樣子詮釋的斯斯入釐,活像是坂本在世,其戲份跟主角的戲份是差不多的,但是因為內心戲沒有主角的多(也是因為角色的限制,坂本事個大剌剌的個性,沒有什麼是能藏在心理的),所以關於張力上就較為缺乏。

(※以上圖片出自jin-仁醫官方網站http://www.tbs.co.jp/jin2009/)

日劇小評─仁醫 part1


日劇小評─仁醫 part1

好不容易我又追完了「一季」的日劇了,這次看的日劇可說是今年最好看的日劇,雖然是TBS做的,但精緻程度不輸NHK的大河劇。

主要內容是描述一位現代的腦科醫生,因緣際會地救了一位深受重傷的病人,而在幫他開刀的時候從他腦中取出像「嬰兒」般形狀的腫瘤後,醫生對這「謎樣生物」感到疑惑時,病人逃跑了;就在醫生找到病人並勸他回醫院的過程中,醫生突然意外地摔下樓。

當他張開眼睛時,人已在以前的江戶時代(舊時的東京)…

詳細內容請看此網站
http://blog.xuite.net/s0901423/think/27813436

好久沒有追日劇了,尤其今年日劇我覺得都不怎麼好看,沒有一部我是從頭追到尾的,通常都是前面幾集追追看,如果不合我胃口就放著它不管了= =
但這部卻是我從頭追到尾的「唯一一部」,一方面是被它的故事性給吸引了二方面是被它的精緻程度給嚇到,我想製作這部日劇的錢往往跟拍一部電影的錢差不多,可說是不計成本製作。

另外,關於演員方面也都是一時之選,像是大澤隆夫、中谷美紀都是日本一等一的演技派,尤其兩個人一演到對手戲,「飆起戲來」的感覺真讓我大呼過癮,太久沒有看到有人把對手戲演的那麼精采的,還好TBS沒有因為票房的考量都盡找一些青春偶像來演(就算是青春偶像也要有實力派的= =),否則很難想像製作成本這麼高的日劇,結果卻毀在幾個老鼠屎手上。

總而言之,這部戲是值得大家去細細品嚐得日劇,你能從中學到許多人生哲學及做人得道理,是一部不俗得好戲劇。
(※以上圖片出自jin-仁醫官方網站http://www.tbs.co.jp/jin2009/)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紀錄片─我們的孩子

像導大推這部片,這部片呈現了台灣教育真實的面貌,讓我們更進一步反思我們教育制度及資源分配的問題。
導演:林正盛

故事大綱:
「我們的孩子」紀錄片,呈現都會與偏遠地區孩子的學習、生活處境差距。
紀錄片以台北市民權國小和林正盛的母校─台東泰源國小作為對比。同樣是六年級的學生,民權國小的韓維早上六點鐘出門,由爸爸開車送到學校;泰源國小的田子則是起床,煮完全家人的早餐之後,才走路去搭校車到學校。
下午五點鐘,韓維到安親班寫功課、吃點心,然後再到英語補習班上課到七點半;而在台東的部落,一名小男生在父親希望「讓小孩過童年」的情況下,和其他孩子在山林裡的溪水中逗弄螃蟹。
民權國小全校師生有二千一百多人,英文老師上課時,學生的課桌上也放著電子英文字典;而泰源國小全校師生有一百五十五人,卻沒有一位專任英文教師。
觀後心得:
這部片是我四月份去參加學校所辦的「原住民影展」活動時所觀看的片子,片中明顯地呈現出都會與鄉村間教育資源的差距,不管是硬體設備或師資人才等,在台東的泰源國小的小朋友遠比生活在大都會裡的小朋友少了更多的教育資源,不過他們比都會小朋友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大自然,並從自然環境中學習成長。

全片的主軸在於強調都會與鄉村間的對比關係,我們往往會看到都會的小朋友不管假日或非假日都是在安親班、才藝班及補習班間度過的,只有偶爾一個周末的下午家人會陪同他們去打打籃球、騎騎腳踏車等做一些戶外的郊遊活動;反觀在山上生活的孩子們,大自然就是他們生活的教室,他們每天都在自然的環境下打棒球與學習,雖然他們的教育資源沒有都會區來的充足且多樣,但他們十分珍惜著這些資源,像是泰源國小的校長為了募集建造他們學校的圖書室,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建構完成,讓遠在山區的小朋友能有上網學習的機會及閱讀課外讀物的機會。

不過,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在鄉村地區生活的家長如果他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不會讓小朋友在這裡學習,反而喜歡往較為都會區的地區發展。在這邊生活的家長大部分都是社經地位較為弱勢的一群,而且原住民占大多數,他們平常時間都忙碌於工作,沒時間照顧小朋友,而他們學校的小朋友大多數(尤其是男生)都參加棒球隊的原因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的興趣而已,有些時候是因為家長工作沒辦法照顧他們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他們在學科上比不上都會區的小朋友,所以在體育(尤其是棒球)上發展才有可能在社會上立足。我們從一個現象中就可以看得出來─「王建民」,王建民無疑地是台灣棒球中一個極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本片中他也是孩子們間流傳的偶像,不論是都會與鄉村都存在著他的「影子」,但是有一個弔詭的地方是都會區的小朋友雖然崇拜王建民,每次都有收集他的卡片及簽名棒球等…,可是他們卻始終成為不了像王建明那樣的人;相反地,在山區的小孩沒有收集卡片及簽名棒球,但是他們卻不斷地苦練著棒球,期待有朝一日能成為王建明一樣站在大聯盟的投手丘上為台灣爭光,在此,王建明就像是活在他們心中的一個典範人物,他們不斷朝著心目中的典範邁進;相反地,在都會區的小朋友就只能把王建明當成卡片上一個表面的偶像,其實他們自己也很清楚他們不可能成為像王建明那樣的人,所以只能停留在表面上的崇拜而已。

最後,我從這部片中得到了一個啟發,我們往往認為對於孩子是好的東西,往往並非是孩子想要的,就像是都會區許多擔心孩子們會輸在起跑點上的家長,從小就給孩子們補東補西的,反而把孩子們這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時光給抹滅掉,他們每天都背著沉重的書包,雙手提著沉重的書袋及水壺,每天下課的路線就是安親班、才藝班及補習班三個地方,家長都已經幫孩子們選好將來要走什麼路了,現在孩子只要照著家長的劇本走就有可能會成為他們心目中所認定「典範」,不過這個典範真的是孩子們最終想從事的「典範」嗎?我坦承我過過像影片中那些在都會區孩子的生活,可是倒頭來這些生活真的是我所想要的嗎?或許不一定;難倒小時候補過的才藝長大就會依這些才藝來吃飯嗎?我看應該是少又少。我想看過這部片的觀眾們或許應該思考著,我們能為我們的孩子做些什麼?是讓他們自己決定還是你幫他們做決定呢?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課堂討論

目前網路流行的社交網站,像是FACEBOOK有很多學校都有建立起自己的「社團」。以我為例,目前我所參加的社團就有東海的社會系及暨大的。

但是我後來發現其實加入了以後也沒有改變什麼,更不用說如何數位學習,反到是變成了一種另類的校友會。

因此我覺得,使用這些社交網站進行學習是有待商榷。

另一方面,我認為BLOG在數位學習的經營比其他的社交網站都還成功,很多人都會把他們的學習經驗及方式放在部落格裡分享,這無不是一件好事,不過缺點是更新的慢,往往有什麼需要回應的問題,都沒有辦法即時回應。

此外,我認為它作為學習社群的優點為

1. 增加同學們的互動性:同學可以在各自的BLOG或臉書上發表自己的言論,且立即有其回饋的效果。

2. 縮短時空差距:不管你在什麼地方,只要有電腦隨時都能上網跟同學討論作業及交流。

但另一方面缺點則是

1. 個人的數位知識差距:像是年紀比較大的人或不常用電腦的人就會因此秉除在外,沒辦法獲得其他人的幫助。

2. 容易分心:如果使用這些社交網站討論的同學有時候會在討論之餘做其它的事情,像是看個購物網頁或玩個開心農場,沒辦法專心討論一件事情。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電影─惡魔教室


電影─惡魔教室
導演:Dennis Gansel

故事大綱

故事從一所高中的社會實驗課開始,學生們認為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希特勒的極權統治,在現今社會的民主思想下不可能再發生,老師為了讓學生們體會獨裁統治的過程,他決定在班上做一個大膽的實驗。他開始要求大家團體行動、振奮學生的精神,接著要求學生們穿制服、呼口號、並且遵守”領袖”的命令,還替這個組織取名為:the WAVE。漸漸的,團體裡的學生對the WAVE產生了極大的認同感,不僅會幫助團體裡被欺負的成員,也開始排擠不是the WAVE的學生。這種行為很快就感染到學校裡的其他同學,the WAVE逐漸擴大勢力吸收成員,校園裡開始出現對立的暴力衝突事件,the WAVE在校外的行為也引發警方與幫派份子的關注。老師發現the WAVE失控想喊停,但為時已晚。實驗雖然成功了,但所有人都付出了代價,造成遺憾。
(出自奇摩新聞http://tw.movie.yahoo.com/movieheadline/d/a/081120/3/cvq.html)

觀後心得:
該部影片是我去年看過幾部電影中最好看電影的前三名,同時也是印象較為深刻的一部。該部影片的內容主要是探討獨裁主義與民主主義間的差別,當然談論這麼嚴肅的話題放在這群年少輕狂的年輕人眼中,是在無聊不過的話題了。不過上獨裁主義的老師運用了實驗的方式,讓上這堂課的學生體驗到什麼是獨裁統治,實驗結果發現這個實驗大大地成功了,他把一群離經叛道的青少年變成了順服他且具有團結力的團體。

由此來看,當我們認為二戰時希特勒的集權統治及法西斯式的統治不可能出現在這個時代,這個假設就大錯特錯了。尤其是現在全世界面臨著金融海嘯衝擊之際,更可能延伸出許多具有野心的政治家,他們利用這個時機開始鼓吹他們的理想,這讓我想到過往許多政治家,像是毛澤東、希特勒、史達林等歷史上著名的野心家如何操作人性,進而到目前的恐怖主義都是意識形態的操作,尤其是年輕人,他們是最容易被操作的對象,因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容易被「強人」所利用變成行使他們野心的一步棋。

其次,容易被操縱的人是社會的弱勢族群,像是窮人、少數民族(包含年輕人)等…他們身為社會的邊緣人,權利不被社會大眾所重視,自然地當有一位像毛澤東或希特勒的領導人崛起時,很容易加入他們的行列,形成社會的亂源。鑒於此,我覺得若是M型社會形成時,很容易造成兩方彼此的對立,尤其在前方的富者占的人數較少,後者的人數會以團體的力量抵制前者,其結果就是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

最後,當我看完這部片後,我會試著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不只是年輕人,少數族群也是,畢竟一切暴力的來源都是源自於「不公平」所產生。

作業:您認為數位學習與終身學習的互動關係為何?

以我的觀點而言,我覺得

終身學習如同一個編劇家,它必須有目標的設定及長遠的規劃。

科技學習如同一個演員,它必須為這部戲劇添加其可看性及賣座性。

在一部戲劇中這兩種元素缺一不可,只是輕重的運用不同。

像是如果著重於劇情的發展,就會如藝術片一樣,觀眾會得到滿滿的收穫,但缺點是不見的每個人都買單,變成較好不叫座。

反之如果著重於演員的表現,就會如同好萊屋的商業大片一般,絢麗的特效設計+排大的卡司陣容,但缺點是觀眾看完不見得有什麼收穫,變成叫座不叫好。

然而,不管是如何,民眾們都有其選擇的自由,數位科技已經變成了現在無法擋的趨勢,與其排斥它不如接受它,說不定會變成「賽局理論」的雙贏策略!

PS 這題可以試著用賽局理論來解解看。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新作:35厘米

這篇劇本本來是我想參加「2009圖書館創意短片」時寫的,如今已經決定拍不成了,我只好殘念地把它貼在這裡供大家觀賞。
如有何批評指教得地方,盡量留言給我不用客氣^^

劇本創作─35厘米
創作者:向導
開頭
△螢幕一片黑暗後,突然出現開槍的畫面。(引用….畫面)

◎序場
景:警察局
時:早上
人:Hero、A警員
△ 警局電話聲響起(兩聲),A警拿起電話接聽。
A警:喂!這邊是沙鹿派出所你好。(停頓兩秒)嗯…嗯…好的,陳警官您的電話。
△ Hero從遠方走進來接電話。
Hero:喂…。
電話聲:救…救…救我…。(害怕的氣聲)
Hero: (OS:這個聲音是阿天的聲音)
到…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啦!
電話聲:我…我被綁架了…
Hero:被綁架!(表情呈現不可思議狀,東張西望後抓著後腦勺的頭髮,沉住氣後便說) 你現在在哪裡?
電話聲:我在深波…(之後電話便掛斷,出現嘟嘟聲)
△ 隨著電話聲掛斷後,留下Hero狐疑的表情

第二場
景:圖書館大廳+兒童閱覽室
時:中午
人:Hero
△鏡頭放在Hero的腳步上。
△ Hero一人來到圖書館的入口處(鏡頭位在圖書館的入口處)
△ Hero貼在圖書館的大門上,隨即拉起衣領(對講機)說話。
Hero:呼叫總部,Hero現在正在深波圖書館入口,準備立刻進行攻堅行動,請總部派人前來支援。
呼叫器:收到,我們會派警員立即前往支援。
△ Hero講完對話後,手慢慢地去按圖書館大門的觸碰器(手部特寫)
△ 門打開後,Hero便作勢要衝進去,但卻被門口的柵欄給擋住。
Hero:可惡!該死…(喃喃自語)
△ 掙脫了柵欄的束縛後,Hero發現圖書館空無一人(鏡頭從側面拿槍的姿勢轉過來拍攝背部的部份)PS要有景深
△ 鏡頭轉向大廳新書區,Hero拿著槍緩緩的走向兒童閱覽室


第三場
景:兒童閱覽室
時:中午
人:Hero
△ 鏡頭放在兒童閱覽室門牌上,Hero站在門牌一旁雙手拿著槍作準備。
△ Hero轉身把槍瞄準兒童閱覽室(鏡頭放在Hero拿著槍枝的手臂上)
△ 鏡頭從Hero背部帶出兒童閱覽室的景深
△ 突然間有個人影出現,此人影為人型立牌,上面寫著請托鞋
△ Hero看到後,往下看了自己腳上的鞋子(鏡頭由上往下帶)
△ Hero拖了鞋後(露出白襪子),雙手握著槍環視四周,口中便念著「這裡真大」
△ 突然聽到樓上有不明的聲音傳來。


第四場
景:樓梯間
時:中午
人:Hero
△ Hero雙手拿著槍貼著樓梯間的牆壁,轉過身來端看牆壁的人物肖像
Hero:這就是犯人的肖像嗎?
△ 鏡頭從二樓往下照至樓梯間,Hero快步地往上走
△ Hero爬到二樓後,環視四周(鏡頭繞著Hero轉圈)


第五場
景:二樓戶外咖啡座
時:中午
人:Hero
△ Hero先到室外看看(鏡頭繞著Hero轉圈停在戶外咖啡座的門口,Hero慢慢地接近入口)
△ Hero打開門(鏡頭從拉開門霎那間開始)
Hero:(Hero開始環顧四周),口中說道「沒想到這邊也有咖啡座」
△ 突然聽到一聲阿天的慘叫,Hero幾乎確定那個聲音是從那個神祕密室中傳出來的


第六場
景:電影院
時:中午
人:Hero+阿天
△ Hero身體貼在電影院大門旁,做好準備後手慢慢地拉開門
△ Hero走進一片黑暗的密室中,便隨手拿著小型手電筒
△ 電影正放映中「…」,霎那間看到陳阿天的身影
Hero:你在這裡幹嘛?(憤怒狀)
阿天:我…我在這邊看電影ㄚ!
Hero:你不是說你被綁架了嗎?!
阿天:對啊!我被電影綁架啦!(嘻笑狀)
Hero:你…
△ 突然間門打開,有陣腳步聲走進來


第七場
景:電影院
時:中午
人:Hero+阿天+館長
△ 霎那間燈突然亮起,館長走了進來
Hero:你是誰?(槍枝指著館長)
△ 館長呈現驚恐狀,舉起雙手
△ 阿天見此狀趕忙阻止Hero
阿天:你在幹什麼?這是館長
Hero:這是怎麼一回事?(狐疑狀,先看阿天在轉向館長)
△此時,館長突然伸手把Hero的槍拿走(手部特寫)
館長:你跟我來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突然間螢幕投射出圖書館的影像
(圖書館的介紹部份,用孵一個電影夢紀錄影片代替1-2分鐘)


第八場
景:電影院
時:中午
人:Hero+阿天+館長
△兩人坐在觀眾席上,Hero對阿天說
Hero:原來圖書館也可以看電影?我以前都不知道。
阿天:還不只這樣咧!沙鹿深波圖書館不只可以看電影,還有全台灣第一個成立零歲閱讀的讀書會bookstart,再加上每個月都有定期舉辦音樂會,給愛好音樂的小朋友一個表演的機會,可說是把圖書館的功用發揮到最大。(bookstart與音樂會的影片從談話中帶過)
Hero:喂!阿天(拍阿天肩膀),英雄給你當,我要當被電影綁架的痞子。
阿天:嘿!那我豈不是成了「痞子英雄」嗎?
△隨後兩人便笑了起來
△膠捲開始轉動,緊接著輪軸開始轉動
△鏡頭放在35厘米的放映機上(側拍),隨後便放射出微光投射在螢幕中
△Hero與阿天坐在下面的觀眾席期待著下一部電影的撥放
△字幕:THE END

絕命終結站4:耳目一新的3D殺人遊戲


上周末抽了點時間,也花了點錢去看了我生平第一部的3D立體電影─絕命終結站。

在此,我不得不佩服導演睿智的決定,選擇了現代最新的科技3D立體影像技術做為電影的拍攝主軸。(當然在此我要先跟各位客官們做一下解釋,什麼是3D立體影像?這其實就跟科博館的立體劇場是差不多效果的,也就是說它是需要戴眼鏡才能看的電影,而立體影像所呈現的主要部份就是有「景深」的效果,讓畫面得呈現更加的接近真實,像是會從你眼前飛過去或衝進來的感覺)

雖然之前也是有電影運用了3D手法來拍攝,但拍攝出來的感覺卻沒有如預期得這麼好。再加上絕命終結站已經堂堂邁向9年光景,如果照著以前的腳本這樣拍難免有些了無新意,因此導演決定用了不同的手法3D影向來呈現該部作品,果然獲得了一至得好評,不只限在美國地區大賣而已,包括現在台灣的票房也是屢創佳績,這是既今年哈利波特及變形金剛之外,全台第三高票房賣座電影。

不過,雖然該片視覺特效部分比起其他電影來的豐富,但劇本的創新度卻還是跟以前一樣,甚至有延續第三集的邏輯再走;當「絕命」已邁向第4集時,誰死都已經不重要了,重點是他是如何死才是該片的重點。

當然看過很多好萊屋的噁心恐怖片之後,再看絕命時會覺得他們的手法不夠精采,甚至我是邊吃著密汁碳烤雞排邊看電影的情況,都沒有太大的反應。(其實電影上所呈現的東西跟我在台下吃的東西是差不多的。PS姐姐是有練過的,初次觀看者請勿試)不過,有幾幕算是讓我還蠻耳目一新的,像是誰會知道自己會被淹死在車子裡,還有在電影院看電影時都會成為死神的目標。= =111

最後整體看起來,我覺得它給了恐怖片建立了一個里程碑,就是3D特效影像。我一直認為只有兩種片值得到電影院去看一種是動作片、一種是恐怖片,這兩種片所反映出的效果是一般家庭在家裡無法看到的效果。目前不只國外片商如火如荼地在製作3D相關的影片,最近國片(如果找的到資金的話)也會製作3D特效的恐怖片。

如果各位客官不排斥恐怖片的話,不仿可以周末去電影院觀賞這部影片。
預告片: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開站囉!

大家好!

我是向導,今天第一次開站。

本站主要分享我的想法與影像創作之作品,請各位客官們多多給我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