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電影「gloomy Sunday」
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三者間的情愛觀最近在整理以前大學的報告,發現了這邊電影評論@@
稍微看了一下發現,大學時太有sense了!連「劈腿」都可以用社會學的角度洋洋灑灑的寫出來,但會過頭來看看現在的自己,突然發現現在的自己真的太沒sense了!寫出來的東西可能給我大學時代的我看都會被自己「巴頭」> <~~看來我要趕緊找回自己的「sense」了。
以下是詳細內容András自殺的定義
〈憂鬱的星期天〉這首曲子的產生,是András經歷了許多不得志的事之後,遇見肯定他的才華的餐廳老闆Szabó及與餐廳服務小姐Ilona Várnai擦出愛的火花後所譜的曲子。造成布達佩斯自殺潮的導因為被唱片公司賞識,經由不斷播放下,加上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秩序還在重整中,1929年美國發生經濟大蕭條,這股莫名無力的勢力蔓延世界,使得大部分的人民過著不得溫飽的日子等艱辛的背景。聽到帶有憂鬱的曲子,是加速自殺者於潛意識的湧出,終究了結自己。依照涂爾幹的自殺論說法,一個人的自殺不單就個人因素,還需考慮到社會事實的影響。András沒想到自己的曲子居然是造成自殺潮的罪魁禍首,這樣的社會性因素使得András內心深處懷有深深的歉意,再加上昔日僅為一面之緣的漢斯韋克多年後已變成德國上校,利用自身的權力,盡其所能的破壞他們一直想維護的三人行,甚至,Ilona為了不讓身為猶太裔的Szabó受到威脅而私底下與漢斯進行交易,András看在眼裡滿懷複雜的情緒。舉槍自盡前,心愛的Ilona利用久為開嗓的美妙聲音唱出自己所寫的歌詞,那種有苦說不盡的聲音,使得〈憂鬱的星期天〉更加的低沉。找到這首曲下賦予的涵義後,想著Ilona說過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唱歌,那麼解救現場尷尬的歌聲加上自己苦澀彈出的琴聲,只是徒增悲傷罷了。想到Ilona還有Szabó照顧,把自己的生命結束掉,也結束自己對社會的愧疚。
Ilona的「劈腿」定義
我們對「劈腿」下的定義是這段感情有了第三者的介入,迫使這段感情下的男女必須分離。因此有三種劈腿情況產生:第一種是雙方都不知對方的存在,有可能到死前都還不知道;第二種是劈腿者欺騙了雙方,其中一方想要知道另一方的存在,去被劈腿者呼嚨帶過;最後一種情況可能是有被告之,卻不被接受這種三人行的關係。劈腿的原因往往與自己的個性有很大的關係,不安全感使得自己跟多位情人同時交往以消除心中的不確定性,也有可能是虛榮心作祟,想證明自己的魅力有多大。可是,我們從影片中看到的Ilona,並沒有像上述那樣的情形,有的是基於情感上的慰藉,而與Szabó和András交往,彼此誰都不屬於誰,形成了一個生命共同體。雖說Szabó與András對Ilona 感情在磨合期難免會有摩擦,大家彼此講開之後,「有半個妳總比沒有妳好」,雙方不僅對Ilona保有熱切的愛情也與對方產生感情深厚的友誼。就此上述種種情形來看,乍看之下三者的關係是複雜的、混亂的,但就他們面對愛情的態度與互相建立的信賴程度而言,我覺得稱不上是「劈腿」的行為,因為劈腿市建立在「欺騙」對方的基礎上或有一方不接受其模式來判定的,Ilona與他們之的關係既沒有欺騙對方也沒不接受此模式的事實,所以就以此而言Ilona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不算是劈腿。
Laszló Szabó、Ilona Várnai與András Aradi三者間的未來發展關係
如上面所論述的三者間─Laszló Szabó、Ilona Várnai,András Aradi已經維持著一定平衡的相依共生關係,但本片發展到後來,德國納粹掌握政權後,當地的一切社會現狀進而改變,然而Szabó與András也在這段期間內失去了他們的生命,那假若沒有此動亂的產生,他們三者之間還是會維持原來的平衡嗎?那會不會有第四者介入於此呢?這是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重點。
三者之間會維持原來的平衡嗎?
我想這應該不是我的問題,每個觀看這部影片的觀眾都有這樣的疑問存在;在還沒形成三人關係之前, Szabó與Ilona 之間的關係算是一種純粹關係,在工作上面(公領域)是同事間的關係,在私底下(私領域)是情侶間的關係,其關係像一般人一樣沒有什麼多大的差別,但András的介入使得Szabó與Ilona間產生了重大的變化,Ilona 第一眼見到András時眼神中充滿了無可自拔的愛意,這跟Szabó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她與Szabó之間像是一種朋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不只經濟上需要依賴他就連情感上也需要找他來慰藉,像是朋友般的相互依賴共生的關係,依據Giddens的定義,相互依賴共生的人,為了維持本體的安全感,需要藉助另一個定義自己的需要,唯有再針對他人需要而犧牲奉獻時,她才能感到自信(Giddens,2003);但自從遇見了András後,Ilona 從她的內心裡產生了無法自拔的著迷,像是某一層度的著迷甚至是上癮的關係,在上癮型的關係中,個人會把自己與他人融合在一起,因為那癮頭正是本體安全感的主要來源,相對地,相互共生的人習慣於透過他人的行動來找尋自己的認同(Giddens,2003),當然這一點另Szabó十分吃味,Ilona 對她而言居然沒有這樣的感覺,但他還是沒法失去她,因為他與Ilona 一樣有著無可自拔的上癮特性,然而,琴師András更是如此,他不只情感上需要Ilona的慰藉,在經濟上面也需要Szabó的協助,所以András可說是三者中最不能失去Szabó與Ilona 的人,因此,三者間的關係從剛開始的激情衝動的上癮關係逐漸轉向緩和的親密關係,親密關係的定義為以自我發展為第一優先,並追求長期的滿足,雙方間可透過妥協、溝通來體認伴侶對你的意義 (Giddens,2003) 。而這親密關係能持續多久呢?如果順利的發展下去會不會轉變成親屬關係或與婚姻關係的可能呢?我像這是我下一段要討論的重點。
如果女方有一天懷孕了,那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否會有明顯的改變?就我們的認為他們之間應該是會有所改變的,在影片裡,因為戰爭的緣故,三者之間的關係因而中斷所以我們不知道他們之間關係的變化是如何,假若三者之間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時,三個人都會面臨到「感情疲乏」的問題,一個人不可能長時間都處於原本的激情狀態,等時間一長時方便就當成隨便,說不定十年之後,Ilona 不再是原本美艷動人的樣子,那他們還是會繼續的喜歡她嗎?或者當女方懷孕了,他們之間會不會有矛盾存在,那將來的小孩要怎樣認定誰是父親的角色呢?若是造著一般家庭的形式,通常父母親對於孩子有著一定的義務與權力關係,而父母的行為及態度將是影響孩子的關鍵所在,包含孩子的人格與性向都是受其父母的影響,那假若是他們三人間將來有了孩子,其衍伸出來的問題間不只於孩子父親角色如何分配的問題,包含教育、社會環境等種種價值,將是考驗著三者間關係如何調配。
會不會有第四者的介入?
當三人間維持著一定的平衡關係,會不會有第四者的介入呢?我想這將是觀眾好奇的地方所在吧!然而,在電影中,我們很明顯的知道誰是第四者,那就是漢斯。漢斯是個十足賦予影響力的角色,甚至左右了他們三人間的關係,當然,我們不能依他在電影中的行為來論斷他是破壞三人間幸福的元兇,反觀來看他的行為就像一般男人一樣,對於事業與情感的追求十分熱烈,並且擁有強烈的企圖與慾望,追求自己想要得到的事物;在電影裡,漢斯在事業方面的發展算是瞞成功的,但就情感上他還是得不到他想要的女人,那就是Ilona ,這也是他為什麼強烈忌妒著Szabó與András的原因,從一開始時,他深深的為Ilona 著迷,甚至多次在餐廳等著Ilona ,其目的只是為了見到Ilona的倩影而已,甚至到後來發現Ilona 心有所屬後,還為情自殺等…這都是他極為純情的表現方式,但自此之後,他慢慢的學會如何運用人性的弱點來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在電影中,他是運用軍人的特殊身分來掌握其權力,我們知道在當時二戰間,正值著歐洲動亂不盪的時代,以軍人的身分獲得利益將是必然的趨勢,漢斯在此期間得到的不只是權力上的支配,就連財富與他人生命的支配權都能輕易的到手,他可說是這動亂時代的幸運兒;雖然他什麼都有了,但唯一得不到的就是Ilona ,Ilona 有著Szabó與András的守護,漢斯根本沒辦法得到她,所以他只好運用其權力的關係,控制著他們三人的關係,我想漢斯那時候已經有浮現了一個想法,「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想像,他應該很早就知道納粹會抓猶太人的事,把Szabó去除並非難事,但問題就出在András他並非猶太人,所以他的佈局可能就要另加設計,他可能是利用了他所做的成名曲「gloomy Sunday」大作文章,進而演變成導致自殺潮的元兇,最後在依據言語的挑釁進而引發他自殺的動機,其完美的計畫就此完成。以上的論述是我對於漢斯整個人的解讀所做出的結果,我覺得如果這三者要順利的發展下去,首先就要提防著像漢斯這樣的人,他像是一般男人一樣,喜歡的事物決不會跟別人分享,在這其中也包含了女人,寧可獨佔其身也不願讓她有一點自由,就這點而言,漢斯像是古典大男人主義的投射象徵,在這部片裡,漢斯也代表著這樣一號人物,傳統的價值觀控制了一切,他們三人的革命並沒有就此成功,反而被「漢斯」所擊垮,這算是十分遺憾的一種結果。
最後,就他們三者間的關係來做個結論好了,有人會問說,三人間這樣的生活模式,到頭來是幸福呢?還是痛苦呢?當然,這我就不能替他們回答,但就以我自身的觀點而言,覺得應該兩者應該各自摻半,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的是他們必須分享著同一個女人而不能獨自佔有著,但幸福的地方卻是他們之間能夠互相依賴,進而形成鐵三角的關係,不論是經濟上或情感上互相依慰著,形成了一個三人行的生命共同體。這是十分少見的例子,當然就此也就略顯的珍貴,就算經過一百年以後到了我們這年代,也很難接受三人行的愛情觀,而他們算是開了先例,告訴了我們愛情也可以如此的呈現,然而,就讀者自身而言,是否接受這樣的形式,我想見仁見智吧!依每個人愛情觀不同而有所不同吧!
紀登思(Anthony Giddens)著/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市/巨流出版/2001[民90]P93~P9